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打造具有“中医药味”的特色思政课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8日      来源 :       作者 :      浏览量 :


2025年上半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推动“本草润心·思政铸魂”教学改革,以中医药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生动诠释了“真理的味道·本草思政”的深刻内涵。学院各教研室精心部署,思政课教师积极作为,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同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相融合,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和精诚”价值理念,如“甘草调和诸药”般自然渗入各门课程,真正让思政课散发出独特的“本草香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将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深度融合,通过“本草润心”滋养学生心灵成长,以“思政铸魂”强化学生理想信念。

教研室主任秦鼎老师为2023级护理学、生物科学、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授课时,通过对中医中药典籍和著名人物的思想挖掘,探讨生命、理想、信念的医者命题,追寻千年中医药史中属于“大医精诚”的思想光芒;通过课堂展示和撰写学习报告,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化基础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前提。



胡小玲老师为2023级护理学专业学生授课时,激发学生主动性,鼓励同学们在课堂展示环节呈现“本草润心•思政铸魂”相关内容。同学们的展示精彩纷呈,有的小组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资本扩张的议题相结合,阐明了资本对于中医药发展的双刃剑效应;有的小组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并重点提出中医药应对逆全球化的策略与未来方向;有的小组探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式,在当下如何结合影视作品、短视频等载体,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拓宽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真正使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此外,胡小玲老师还积极号召同学们撰写读书报告,在她所带的3个班级中有99位同学选择将中医药文化作为自己的报告主题,同学们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现实挑战、时代价值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刻阐述。



芦杰老师为202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以专题授课形式,结合中医药文化,与学生探讨推动社会发展动力中的文化因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使同学们深刻认识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第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等观念,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系统思维方式、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第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的品德修养,“大医精诚” 的理念要求医者具备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心怀仁爱,治病救人。第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通过课堂思考与探讨,学生不仅运用感性的中医药文化实例,理解了原理知识点文化的动力作用,更从理论视角对中医药文化形成进一步认知。



杨华伟老师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本学期的学习体会。同学们将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2023级中药学专业甘长生同学认为,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许多辩证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哲理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等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一致,在中医药的学习过程中应自觉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实践的观点。胡安喆同学认为,人的心、脾、肺、肾、肝等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点对于自己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受益颇大。



鲍傅臻老师要求同学们紧扣“本草润心•思政铸魂”主题查阅资料、课堂汇报。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医药整体观、辨证论治高度契合。学习过程不仅仅只是牢记理论,更是思想的淬炼。同学们立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传承经典、守正创新,让真理之光引领学生成为兼具仁心仁术与坚定信仰的新时代医学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特邀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方年根教授给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了“如何将国医大师先进事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相关讲座。这是一次特殊而十分有意义的集体备课活动,在讲座过程中,方院长向教师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研究心得与系统化的教学规划。大家受益匪浅,对接下来授课过程中更好地将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充满了信心。



教研室主任朱珏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寻找中医经典中的思政元素。中医八年制的同学交出了高质量的作品,“从‘天人合一’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承与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中医经典中的体现”“中医经典中的国家治理智慧”“《黄帝内经》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治未病与预防思维”……十余个主题满满地承载着同学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深邃思考。



黄章匾老师在讲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相关专题时,让同学们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作了精彩的分享,“中医养生文化”“家庭常用药品及急救处理指南”等主题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既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也让同学们在思政课课堂上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王曌老师课堂讨论中的两个相关主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一是以本草为师,重新定义思政课中的“榜样”。中医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创新课堂上的“榜样”,以铁皮石斛精神娓娓道来,在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趣味中,拓展了传统思政课上的榜样故事,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许多草本皆有人类可以学习的优秀品质。二是鼓励医学生讲述身边医者榜样故事,从中汲取进取力量,让榜样成为伴随他们成长的引路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以全员参与的热情、多样创新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巧妙融入日常教学,努力为思政教育增添别样景致。通过集体备课,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的契合点,为上好每堂课做好充分准备。

专题讲授:理论精讲淬初心

课堂上,老师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启专题串烧模式。每位老师结合自身研究专长,选取不同专题,有的讲述中医药古籍智慧与新时代创新理念的融合,有的剖析中医药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布局的紧密联系,等等。这些不同主题的接力串联,为同学们呈现一场场干货满满又“中医药味”十足的思政专场,让同学们沉浸其中,感受思政与中医药文化的双重魅力。



在老师们的积极引导下,同学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多元形式展现学习成果。

手抄报制作:本草图谱绘传承

在刘霞老师和于雯美老师的课堂中,同学们的手抄报作品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质量很高,皆是用心之作!他们用精美插画、工整文字勾勒出中医药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奇妙碰撞。有详细绘制中药材生长环境、功效的手抄报,配以精炼的文字介绍,展现出中医药的神奇魅力;也有将中医经典名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点相结合的创意设计,用独特视角表达对二者融合的理解,于方寸纸间传递深刻内涵。这些手抄报不仅是知识的整理,更是同学们内心对传统文化与创新理论认同的外在体现。


课堂汇报:百草思辨启新声

在教研室主任徐艳老师的课堂中,每节课开课十分钟都是学生的主场。他们自信地走上讲台,分享对中医药文化与新思想课程融合的深入研究。有的同学从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关键作用出发,阐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等伟大抗疫精神;有的同学通过对中医药古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剖析,进一步挖掘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意义;还有的同学巧妙地用“当归”这一中药名,表达了对台湾回归的热切渴望……内容丰富生动,台下互动频繁,思维火花热烈流动。



思政微课:本草思政“新主播”

很多同学将思考延伸至课外,制作了主题多样、有深度思考的微课作品,同学们化身“小老师”,精心备课、撰写脚本,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录制。他们利用自身专业细致讲解中医药背后的文化寓意与思政价值,剖析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巧妙融合。这些微课作品不仅成为同学们相互学习的宝贵资源,更激发了更多同学对中医药文化与新思想课程学习的兴趣。



劳动教育:熬制百草育新人

在陈敏俊老师的课堂中,更是将中医药文化的体验别具一格地移至劳动教育的现场。同学们亲手熬制药膳膏,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医药文化之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精心挑选中药材,严格遵循古法炮制工艺,从清洗、浸泡到熬煮、收膏,每一步都专注而虔诚。随着一锅锅浓郁醇厚的药膳膏渐渐成型,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传统制药技艺,更在劳作中深刻领悟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过程,不仅是一场劳动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同学们在亲身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介绍国医大师何任的事迹,并播放视频《百年潮涌·之江楷模——何任:国医大师 杏林泰斗》,让广大学生铭记何任先生创建我校、培育英才、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丰功伟绩,自觉以何老为标杆,传承精神,砥砺前行。



何任先生一生行医70年,坚定中医思维,时刻为患者着想,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他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及管理工作,于1947年创办中国医学函授社,1958年奉命筹建浙江中医学院。1979—1984年任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授给弟子。他著作等身,所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成为现代研究《金匮要略》的最权威版本,被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奔走呐喊,先后两次联合国内著名中医药专家上书国务院,恳切希望国家建立中医药管理机构。2009年,何任先生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通过带领学生学习何任先生的事迹,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何任先生心诚行正、大医精诚和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爱、无私奉献的精神。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从教学方法创新、案例融入、实践活动等方面,在“本草润心・思政铸魂”教学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做法。

5月14日,本教研室钱国玲老师与基础医学院张星副教授联袂授课,以“医德传承与新时代使命”为主题,通过文化解读与案例实践,为师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跨学科思政课,将中医文化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

张星老师从“医”“德”二字的甲骨文与篆书解析切入,揭示中医药文化中的伦理内核。她结合《与薛寿鱼书》《医说》等典籍,阐释“医乃仁术”的儒家思想,强调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处理医患关系”的仁爱之道。课堂上,她引用袁枚文中借用的孔子“老安少怀”理想来类比中医使命,并引用孙思邈《大医精诚》中“普同一等”的准则,引导学生思考当代中医人的社会责任。为增强互动,她拆解“医”字的篆书结构,还原古代外科手术与以酒防腐的智慧,并结合“医者意也”的哲学,强调“医术与心性并重”的诊疗理念,串联儒、道、释三家对医德的阐释,呼吁学生以“博爱济世”践行职业理想。



钱国玲以国医大师干祖望的医德事迹为案例,将抽象的医德理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榜样力量。通过干祖望“工整书写医案”“为患者维权”“尊重同行”等故事,剖析医德的具体内涵。



课堂中,两位教师以“古今对话”形式展开互动:钱国玲将干祖望“尊重同行、坚守底线”的处世原则与儒家“五伦”思想呼应,提出 “医患即信义之交”;张星则从中医视角补充,倡导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为镜鉴,践行“心怀慈悲、知行合一”的行医准则。



课程通过“儒学医道融通诠释医者仁心,案例浸润思政传承大师风骨”,将中医药文化底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本次为王延隆老师和钱国玲老师的教学班合班上课,新颖的教学形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获热烈反馈。有学生感慨:“原来医德不仅是职业要求,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干祖望大师的事迹让我明白,医术与仁心从来不可分割。医术是根,医德是魂。”

宋愿愿老师以我校赵永钦教授团队研发的“彩线香糯1号”、探索的“药食同源”与“药稻轮作”模式为生动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以此展现中国科学家“精益求精、服务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同学们知行合一、强农兴农的责任感。



张虹老师结合学生专业把中医药知识融入课堂,布置学生制作PPT讲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研室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研室打破年级和思政课程界限,针对中医药院校特点,对原有“五色主题”主题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结构性优化,采取“五色主题+中医药文化”的“5+1”实践教育模式。

中医药文化融入实践教学

教研室紧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学科优势与区域文化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与医学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支撑”,深耕实践育人模式,以此筑牢思政课的政治与理论底色,彰显校本特色与亮点,构建起“三全育人”新格局,切实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数字化驱动实践教学革新

教研室主任林洁老师建设完成省内首个展现“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的虚拟仿真重点实验项目“浙派中医文化体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英文双语版,融入暑期实践教学活动之中,访问量超37000余次,使用量稳居学校第一,学生反馈良好。



实践教学成果显著

经过多年深耕,林洁老师主持申报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校级本科生教学成果一等奖,详情如下图。



不仅如此,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学院创建了“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四级校外思政辅导员管理机制,打造从顶层设计到班级落地的育人共同体,创新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四同育人”的一体化实践育人范式,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基础教育,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真理的味道”大思政课品牌,探索出一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院打造的“本草润心·思政铸魂”特色课程体系已初显成效。它不仅是一系列课程的有益探索,更构建了一种可感、可触、可传承的育人生态。学生们在“知行合一”中深刻体会到,思政课并非远离生活的教条,而是如“丹参活血化瘀”般疏通思想堵点、滋养价值认同的生动实践;是如“黄芪补气固表”般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的力量源泉。这场改革成功擦亮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真理的味道”这一大思政课品牌,使其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鲜明标识。改革成效得到《光明日报》《中国中医药报》《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潮新闻等多家权威媒体的宣传报道,获得众多肯定与好评。



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本草润心·思政铸魂”这一特色改革模式,着力推动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培养更多既精通医术又心怀家国、既有仁心仁术又有坚定信仰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不断擦亮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真理的味道”大思政课品牌,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下一条:淬炼育人本领,赋能思政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

关闭